徐玮超导演谈纪录片:记录历史,洞察纪实影像世界
栏目:开运体育网页版 发布时间:2025-09-19


导演徐玮超表示,纪录片是对历史的记录,也是对纪实影像的洞察。从1905年《定军山》的诞生,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便拉开序幕。经过百年的发展,纪录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。尤其是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纪录片的产量和受众规模都在不断扩大。

然而,尽管纪录片的热度持续上升,纪录片人的生存状况却并不乐观。徐玮超坦言,从拉投资、拍摄到变现,创作者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。因此,在纪录片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,烹小鲜杂志社推出了“洞察纪实影像”专题,旨在探讨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脉络。

专题第二篇聚焦于纪录片的创作者。徐玮超作为独立纪录片导演,曾执导《告别十二岁》《流浪归途》等作品,他始终关注大众视野之外的角落和人群,通过镜头记录下真实的历史瞬间。

徐玮超表示,拍摄纪录片的过程,既是记录当下,也是补足历史。他分享了自己在拍摄《告别十二岁》时的经历,记录了新疆少年们在球场上的拼搏与成长。这些少年们渴望通过比赛获得关注,甚至追求职业化发展。而摄影机的介入,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连接世界的窗口。

谈及为何选择纪录片拍摄,徐玮超表示,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他在90年代学习纪录片拍摄时,深受电视界对纪录片人的尊重所影响。其次,他深受两位导演的影响,一位是英国的影视学家、藏学家书云,另一位是获得多次金马奖的张侨勇。

徐玮超还分享了自己关注到《告别十二岁》中三位新疆青训球员的原因。他表示,作为宁夏人,他与新疆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。在拍摄过程中,他希望通过镜头展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小朋友共同经历成长的故事,挖掘他们真实的日常互动。

在拍摄过程

谈及纪录片拍摄中的困难,徐玮超表示,拍摄《告别十二岁》时,他遇到了很多挑战,包括拍摄野心过大、创作伙伴后退等。但他认为,只有从善如流,找到个人、团队与观众的一致性,才能获得最佳效果。

包括拍摄野

徐玮超表示,他将继续关注纪录片领域,并致力于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。他坚信,纪录片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,可以为社会带来贡献。